二维码
  1. A.髂肌_Iliacus

    位置:髂肌位于腰部和大腿上部前侧,起自髂骨翼外面,止于股骨小转子。

    结构:髂肌由厚而平行的肌纤维束组成,呈长条形。

    功能:髂肌的主要功能是使髋关节屈曲和外旋,以及协助维持骨盆的稳定。

    临床意义:髂肌的损伤或炎症可能导致髋关节屈曲和外旋受限、腰痛或走路姿势异常等症状。

  2. B.臀小肌_Gluteus minimus

    位置:臀小肌位于臀部,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,止于股骨大转子。

    结构:臀小肌由较细的肌肉纤维组成,呈三角形。

    功能:臀小肌的主要功能是使髋关节外展,并协助维持髋关节的稳定。

    临床意义:臀小肌的损伤或功能障碍可能导致髋关节外展受限、走路姿势异常等症状。

  3. C.梨状肌_Piriformis

    位置:梨状肌位于臀大肌的深面,起自骶骨前面,止于股骨大转子。

    结构:梨状肌呈三角形,肌肉较厚。

    功能:梨状肌的主要功能是使髋关节外旋,并协助维持髋关节的稳定。

    临床意义:梨状肌的损伤或炎症可能导致坐骨神经痛,表现为臀部疼痛和下肢放射痛。

  4. D.长收肌_Adductor longus

    位置:长收肌位于大腿内侧,起自耻骨上支,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。

    结构:长收肌呈窄带状,由薄而平行的肌纤维束组成。

    功能:长收肌的主要功能是协助髋关节的屈曲、内收和外旋。

    临床意义:长收肌的损伤或炎症可能导致大腿内侧疼痛和活动受限,影响日常活动。

  5. E.耻骨肌_Pectineus

    位置:耻骨肌起自耻骨上支,止于股骨的耻骨线。

    结构:耻骨肌具有明显的节段性,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组成。

    功能:耻骨肌的主要功能是内收髋关节,并协助屈曲和外旋髋关节。

    临床意义:耻骨肌容易紧张短缩,过度拉伸或损伤可能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。通过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以加强内收肌群的力量,预防损伤。

  6. F.股中间肌_Musculus_femor

    位置:位于大腿前外侧,起自股骨粗线,止于股骨髁间窝。

    结构:为多羽状肌,起自股骨粗线,止于股骨内、外侧髁的后面。

    功能:主要功能是伸髋关节。

    临床意义:股中间肌的损伤或炎症可能导致髋关节伸展功能受限,影响行走和运动。此外,股中间肌也是男性站立和行走时的主要肌肉之一,对于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有重要作用。

  7. G.大收肌_Adductor magnus

    位置:位于大腿内侧深部,起自耻骨上支和坐骨支,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。

    结构:为长而宽的纺锤形肌,被缝匠肌覆盖,其下端与股薄肌、半腱肌、长收肌腱融合。

    功能:主要功能是使大腿内收、外旋和后伸。

    临床意义:大收肌损伤可能导致大腿内收和外旋功能受限,影响行走和运动。此外,大收肌也是男性站立和行走时的主要肌肉之一,对于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有重要作用。

  8. H.比目鱼肌_Soleus

    位置:位于小腿后侧,腓肠肌的深面,起自腓骨上端的后面,止于跟骨结节。

    结构:为小腿后群肌之一,形状如比目鱼,故名比目鱼肌。

    功能:主要作为踝关节的跖屈肌,在行走、跑步等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。同时,比目鱼肌还具有维持人体直立姿势的功能。

    临床意义:比目鱼肌的损伤或炎症可能导致踝关节跖屈功能受限,影响行走和运动。此外,比目鱼肌的紧张或炎症也可能导致小腿疼痛和不适等症状。因此,在运动和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比目鱼肌,避免损伤。

  9. I.趾长屈肌_Flexor digitorum longus of foot

    位置:位于小腿后侧,起自胫骨后面中1/3,肌束向下移行为长腱,经内踝后方、屈肌支持带深面至足底,止于第2~5趾的远节趾骨底。

    结构:主要由骨骼肌纤维组成,具有收缩性。

    功能:使第2~5趾末节屈曲,具有屈曲第2~5趾、屈踝关节、稳定足弓、保护神经血管等功能。

    临床意义:趾长屈肌瘫痪的患者,足外侧4趾末节不能屈曲,为胫神经(来源于腰髓5~骶髓2)麻痹的征象。

  10. J.胫骨后肌_Tibialis posterior

    位置:位于小腿背侧深部,趾长屈肌和长屈肌之间。起自胫骨、腓骨后面及骨间膜,经内踝后方下行至足底,止于舟骨粗隆和楔骨基底部的内侧。

    结构:主要由肌腹和肌腱构成,肌腱连接肌肉组织和骨组织。

    功能:主要作用是屈踝关节和使足内翻,对于人体行走、跑跳等动作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  临床意义:胫骨后肌受损后可导致胫骨后肌麻痹、胫骨后肌腱鞘炎等疾病。在进行踝关节治疗时,要防止损伤胫后肌腱,尤其在内踝行螺丝钉固定时,要正确安放螺丝钉。

  11. K.跖肌_Plantaris

    位置:跖肌是位于足部的一块小肌肉,附着于跟骨和第4、5跖骨之间。

    结构:跖肌主要由细长的肌肉纤维组成,呈条索状,起点位于跟骨,止点位于第4、5跖骨。

    功能:跖肌的主要功能是协助足部运动,特别是协助足部内翻动作。

    临床意义:在足部手术中,了解跖肌的位置和结构有助于保护其功能,减少术后并发症。同时,跖肌的损伤或病变可能导致足部运动功能障碍。

  12. L.腘肌_Popliteus Muscle

    位置:位于膝关节后方,腘窝的中央。

    结构:呈三角形,起自股骨外侧髁的外侧面上缘,移行为肌腱后穿过腘肌腱裂孔,止于胫骨的比目肌线以上的骨面(胫骨后侧的三角区域)。

    功能:主要功能是帮助膝关节屈曲和内旋小腿,同时对膝关节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。

    临床意义:腘肌损伤或炎症可能导致膝关节疼痛、肿胀和活动受限等症状。此外,腘肌紧张也可能影响膝关节伸直动作的完成,导致下肢功能障碍。

  13. M.足趾短屈肌_Flexor digitorum brevis of foot

    位置:位于足底中部,呈梭形,被足底筋膜覆盖。

    结构:起自跟骨结节内侧突,止点为第二至第五中节趾骨底两侧。

    功能:使第二至第五趾的屈曲,并参与足纵弓的维持。

    临床意义:足趾短屈肌的损伤或炎症可能导致足部运动功能受限,影响行走和运动。此外,足趾短屈肌的紧张或炎症也可能导致足部疼痛和不适等症状。

  14. N.第二蚓状肌_Second lumbrical of foot

    位置:位于手掌和手指的指伸肌腱深面。

    结构:由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腱移行而成,通过中节指骨底止于远节指骨底。

    功能:主要功能是屈曲远端指关节。

    临床意义:第二蚓状肌的损伤或炎症可能导致手指屈曲功能受限,影响手部精细操作。此外,第二蚓状肌的紧张或炎症也可能导致手部疼痛和不适等症状。

  15. O.腓骨短肌_Fibularis brevis

    位置:位于小腿外侧,起自腓骨外侧面,止于第五跖骨底。

    结构:呈细长带状,由肌腱和腱膜组成。

    功能:主要功能是协助足部运动,维持足部的稳定性和平衡。

    临床意义:腓骨短肌的损伤或炎症可能导致足部运动功能受限,影响行走和运动。此外,腓骨短肌的紧张或炎症也可能导致足部疼痛和不适等症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