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维码
  1. A.胫骨后肌

    位置:位于小腿背侧深部,趾长屈肌和长屈肌之间。起自胫骨、腓骨后面及骨间膜,经内踝后方下行至足底,止于舟骨粗隆和楔骨基底部的内侧。

    结构:主要由肌腹和肌腱构成,肌腱连接肌肉组织和骨组织。

    功能:主要作用是屈踝关节和使足内翻,对于人体行走、跑跳等动作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  临床意义:胫骨后肌受损后可导致胫骨后肌麻痹、胫骨后肌腱鞘炎等疾病。在进行踝关节治疗时,要防止损伤胫后肌腱,尤其在内踝行螺丝钉固定时,要正确安放螺丝钉。

  2. B.腘肌

    位置:位于膝关节后方,腘窝的中央。

    结构:呈三角形,起自股骨外侧髁的外侧面上缘,移行为肌腱后穿过腘肌腱裂孔,止于胫骨的比目肌线以上的骨面(胫骨后侧的三角区域)。

    功能:主要功能是帮助膝关节屈曲和内旋小腿,同时对膝关节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。

    临床意义:腘肌损伤或炎症可能导致膝关节疼痛、肿胀和活动受限等症状。此外,腘肌紧张也可能影响膝关节伸直动作的完成,导致下肢功能障碍。

  3. C.第三腓骨肌

    位置:位于小腿前外侧,腓骨下端。

    结构:起自腓骨下1/3的前面及骨间膜,止于第5跖骨底背侧面。

    功能:协助伸踝关节、伸趾关节及足外翻。

    临床意义:多数解剖教材中缺少对第三腓骨肌的描述,对于诊断和治疗踝关节等疾病有重要意义。

  4. D.拇收肌横头

    位置:手掌内侧,靠近拇指基部。

    结构:肌肉组织,呈扁平状。

    功能:实现拇指的内收动作。

    临床意义:功能障碍可影响手的精细操作。

  5. E.第二骨间背侧肌

    位置:第二骨间背侧肌位于前臂骨间膜和掌侧筋膜之间,中立位时,此肌抵止于豌豆骨。

    结构:第二骨间背侧肌起端有两个头,分别位于桡骨和尺骨的背面,肌纤维斜行向远端,止于豌豆骨。

    功能:第二骨间背侧肌的主要功能是使食指和中指伸直,同时协助拇指对掌。

    临床意义:第二骨间背侧肌的损伤或病变可能导致手部运动功能障碍,如手腕部疼痛、握力下降等。